<快思慢想>讀書會最後一塊拼圖



原本以為快思慢想讀書會早在6月初就結束了,當時很高興寫了一篇快思慢想讀完啦~~
然後讀書會的其他組員就開始整理這段時間來整理照片、整理slide,從二月到現在,也差不多過了半年,一個讀書會可以活這麼久實在讓我始料未及。

合併完的slide不加這一份一共有400多頁,幾乎等於快思慢想的頁數,沒有想到合併起來會這麼誇張,或許把這份加進去以後會公開出來給大家看。最近也聽說這本書賣得很好,排行榜也第一名很久了,看到這個現象真的會有種疑惑阿??

買這本書的人都有把它看完嗎?有多少人是因為書評才買的?

我在準備快思慢想投影片的時候,一個章節至少都要看一小時,為了要講到別人聽得懂,至少會看三遍,30頁投影片差不多花一個禮拜時間準備,在聽別人分享的時候,常常會聽到心理學的名詞解釋,像是海馬迴或月暈效應、也有時候會聽到統計的概念,像是常模或抽樣。
有參加讀書會才發現,作者花了整本書2/3的篇幅在埋梗,要是我自己讀,應該讀到一半就放棄了。不知道這些人有多少?再加上前陣子很紅的翻譯事件ptt 文章教授的批評,理論上會有更多人棄讀,我想既然算是看完這本書,就跟讀書會的夥伴們討論一下,我們的想法是
雖然翻譯上有錯,但是也都是一些小錯,洪蘭是心理學家、不是語言學家,如果給翻譯社翻譯可能心理學相關的解釋都會錯掉、會被罵更凶。
這本書並不是一本科普書,很硬不好毒,雖然他賣得很好,但有買的人真的看得完嗎?我們可以把它讀完真的很厲害。另一個很難讀的原因,大概是他花了 2/3 的篇幅在埋梗,得到經濟學獎的模型在很後面才出現。縱然有些錯譯,出個勘誤表或者再版時修正不就行了,快思慢想依然是經典。

不喜歡看繁中版的人就看英文版吧,iBook store 有賣,一本$4.99,我也有買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