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lu,偏向研究報告跟framework介紹。
Netflix,很多活動介紹,比hulu更進一步,因為要講的東西實在太多,所以看到很多篇文章都是講我們辦了什麼主題的活動,有多少人參加。
很懶惰,竟然是用blogspot
相較起來我比較喜歡大陸的作法
相較於HULU跟Netflix單純是商業化副產品的展示區。騰訊對於不同的觀眾有規劃了不同的區域,像是學生、合作業者、競爭對手都有整理好的內容。阿里校園就是專攻校園,由學校為出發點,再對每個主題細分。
阿里開放平台就很普通,給開發商串API的玩意。
對比這四個平台,我看到的是每家公司在對於「open」這件事背後的深度,hulu跟netflix很明顯就是一般的思考:火力展示,也就是標題寫的open and fire,對於一般公司來說,open幾乎就等於炫耀,昭告天下「這就是xx」,從公開的資料可以看得出來這家公司平常是怎樣運作的,工程師面對的文件是怎麼樣的、甚至可以知道這家公司的技術能力到什麼程度。進而洗腦觀眾,認同公司的文化,強化對這家公司的印象,吸引一樣理念的人來投履歷。
相反地,如果東西太爛那還不要拿出來好了,會達到反效果XD
Gracenote那什麼api,爛爆了。如果東西很爛還是不得不拿出來那還是偽裝一下吧,這種東西完全不想用阿。
open的目的
似乎每家科技公司,成長到某種程度後,都會考慮做open data,不管是API/Framework/Library,或者分析報告。在做任何決策的背後都一定有個目的,我猜有這幾種:
- 最常見的目的是自己的應用已經做膩了,不知道還能做什麼,open出來讓想玩的人來應用
- 寫SDK讓其他合作夥伴串接(這個是為了賺錢而開放,不想討論)
- 吸引相同理念的人加入
作法很多種,最徹底的作法當然是深入校園,但這個成本應該也是最大的,也就是阿里校園的作法:直接以學生為主要觀眾,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:如果公開出去的資料是連學生都看得懂的話,那一般在業界打混過的人就一定可以看懂,甚至會有種培養我們下一代的崇高使命感。有這種格局的公司,台灣不知道,沒看到哪家公司有這個想法可以想到學生這一層的。
最近也在規劃open data的事,如果可以一開始就看到這件事的影響力,把影響對象延伸到學生族群,那麼這個平台的影響力應該會比平常在conference擺攤兩天還要大很多。
有了open data,接下來要怎麼推廣、怎樣保持open的動力,那就是另一件事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